以下是文化体育及旅游局(文体旅局)局长罗淑佩今日(六月二十六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就「与时俱进,更新文化政策」议员议案的总结发言全文:
代主席:
我感谢马逢国议员提出今日的议案,梁子颖议员及严刚议员提出的修正案,以及其他接近30位议员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正如副局长昨日在开场发言时提到,《文艺创意产业发展蓝图》(《蓝图》)为香港未来的文化艺术和创意产业发展订下清晰愿景、原则和发展方向,文体旅局的相关文化政策亦可以归纳入四个发展方向之下,就议员关心的议题,以下我会作一个整体回应。
代主席,文化在最广义来说,可以是一个群体的共同信念、价值、语言、风俗、行为等等,而最狭义,有人可能将它定义为精致的文化,往往聚焦在美的呈现,集中在艺术作品。如果是广义的定义的话,恐防范围太阔,容易在讨论时难以聚焦;但如果定义狭窄的话,就不能够整体探视文化政策需要顾及的方方面面。上一代的文化委员会在二○○三年发表的政策建议报告是以人为本,多元发展,并非单由政府主导,而是全方位推动作为主调。
主席,文化是需要培育、cultivate、累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到,亦不是一蹴即就。一个地方的文化,一定是建立在它的历史之上。在这方面,香港的地位非常独特。香港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文化底蕴深远流长。我们身处华南地区,长久以来承传了深厚的岭南文化,不论在艺术画作、粤曲、广府美食、传统节庆、风俗习惯等等不同方面,都成为香港文化的主轴。我们传承岭南文化,既找到情感的依靠,亦可以同时让我们抒发家国情怀。另一方面,香港过去的独特历史令我们成为中外文化荟萃、多姿多彩的国际大都会城市,特别是所谓精致文化方面,在艺术作品方面更深受西方不同流派的影响,在语言、文字、取材、角度以至呈现的方式,令非华裔人士找到共鸣,又令华裔人士感到新奇。多年来的百川汇聚,中外文化交流,造就了香港今日在守护传统和锐意创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及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都大有可为。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支持香港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新一代、由我主持的文化委员会亦已在二○二三年正式成立。文体旅局在去年十一月公布了《文艺创意产业发展蓝图》,提出四个发展方向,共71项措施。过去大半年来,这些措施正在积极推展当中。我们期望透过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以及加强产业化发展,可以成就香港文化艺术可持续长远发展。
弘扬中华文化
主席,我想首先谈谈弘扬中华文化。香港文化兼容并蓄,在「一国两制」背靠祖国、联通国际的独特优势之下,我们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思想推动工作,以文化为载体,一方面以多元形式向世界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透过创新的表达方法讲述中国故事,促进民心相通。另一方面,我们积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市民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从而加深国民身分认同。
就此,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康文署)于二○二四年四月成立弘扬中华文化办公室(弘扬办),透过充分利用康文署内与中华文化和历史相关的丰富资源,包括博物馆的馆藏、文艺表演节目、图书馆资源、电影资料等,让市民从多角度认识中华文化。弘扬办与香港历史博物馆共同呈献中国通史系列展览;顺时序介绍由夏商周至现代重要历史时期,以二○二四年四月的「天地之中——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为开始,并计划于二○二九年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80年的展览系列作为阶段性的总结,展览亦同时推出多元的教育推广活动,提高市民对中华历史的兴趣和认识。
由二○二四年开始,每年由康文署举办的中华文化节,是弘扬办的重点项目。首届文化节汇聚超过150个本地以及内地的优秀艺团及单位,呈献超过250场演出和活动,吸引超过90万人次参与。正如梁子颖议员提到,我们在文化节活动中加强历史的梳理及教育宣传,包括多场免费的「普及中华文化艺术专场」,让7 000多名师生及社区人士亲身体验中华文化。根据问卷调查,超过八成的文化节参加者认同活动增强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及兴趣。今年中华文化节将会再接再厉,举行约280场演出和活动,加强中华文化的教育宣传。我想藉此机会感谢席上多位议员都曾经亲身观赏和参与中华文化节的精彩表演和活动,继而助力我们的教育宣传。
抗战胜利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近年来,我们致力完善博物馆体系,让市民和旅客深入认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香港海防博物馆已于二○二四年改建成为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而今年既然是适逢抗战胜利80周年,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会举办专题展览,概述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抗日战争期间在香港的组织角色,阐述广州和香港在沦陷前后的历史,让公众更深入和了解抗战历史,承传及宣扬爱国教育。
上星期议会讨论了政府在爱国教育方面的工作,建议博物馆也要走到线上。我想藉此机会特别介绍康文署博物馆网站已于今年四月推出「博物馆旅游地图」,辅以博物馆简介,适时更新以展示有关抗战胜利80周年的专题展览,将国家历史融入旅游元素,让香港市民和旅客能够根据推介的路线参观博物馆,丰富体验。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少议员提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一方面,康文署由今年开始每年举办「香港非遗月」,以「香港处处有非遗」为主题,提升市民及旅客对香港及内地非遗的认识,亲身感受非遗的文化内涵和乐趣。今年六月的首届非遗月活动涵盖超过100项非遗项目,深度探索香港地区文化特色,体验社区的特色非遗,「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我同意非遗的传承是十分重要,康文署将于本年制定香港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传承人的认定机制和准则,以及确立和培育高质素的非遗传承人,并会加强培训及文化交流的工作,以培育新一代年轻人参与非遗的传承工作,增强香港非遗的存续力,进一步扩大非遗传承与教育的力度。
粤剧
在粤剧方面,粤剧作为充满岭南文化特色的非遗项目,政府十分重视粤剧的发展,一直积极通过不同途径支持粤剧的传承、研究、推广和持续发展,并透过于二○○五年设立的粤剧发展基金,向粤剧界提供多方面支援,包括传统及创新粤剧演出、文化交流、艺术教育及社区推广、儿童和青少年培训及演出、专业培训、研究保存及出版计划等。
的确,如议员所指出,粤剧现在面对的是如何令粤剧传统可以注入年轻动力、创意更新的思维。我刚刚有机会与八和会馆和(香港)演艺学院相关的领导人士交流,很高兴大家的想法其实相当接近。我希望可以在这方面凝聚更多具体共识,同时将它们化为政策措施。
中华文化体验馆
弘扬办将会协助筹建中华文化体验馆(体验馆),这正正是把九龙公园内前威菲路军营58座的英治时代的历史建筑活化并加建新翼而成,体验馆将是弘扬办的社区发展基地及宣扬中华文化的地标建筑,透过亲身体验,拉近大众与传统历史文化的距离。体验馆的建筑工程拨款申请已于今年五月获得立法会财务委员会通过,我非常感谢;工程预计于今年六月底展开,施工期约三年,预计于二○二八至二九年度落成。
香港流行文化节
接下来我想谈谈香港的流行文化。香港的流行文化发展,这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起飞,这种流行文化往往中西合璧——港式奶茶、法兰西多、豉油西餐,以至武侠小说、流行文学、粤语时代曲、中英夹杂的言语、英语粤剧,林林总总。可能有人会认为部分这些元素其实未够优雅,不过确确实实形成了一种香港很独有的文化,既寻根于中华文化,又在自觉和不自觉当中被外来的文化元素薰陶。多元的香港流行文化魅力十足,吸引了全球目光,是东方之珠光芒和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届政府十分重视重振香港流行文化的软实力,康文署自二○二三年开始与业界合作,每年举办香港流行文化节,提供不同形式的节目,包括音乐会、专题展览、电影放映及外展活动等,促进跨界合作。首两届的流行文化节吸引超过110万人次参与。第三届已于今年四月四日揭幕,截至五月底,今年的香港流行文化节参与的人次已超过45万。
大型音乐活动
政府在文化方面的重要伙伴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西九管理局)亦积极举办推动流行文化的艺术节目。于二○二三年和二○二四年举办的西九音乐节,活动汇聚了本地年轻歌手及组合,结合流行文化与艺术创作,深受乐迷欢迎,该音乐节于二○二四年吸引超过六万人参与,打破历年西九不同类型音乐节的入场纪录。
大型演唱会吸引市民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旅客欣赏,能带动相关行业的经济发展,亦能带动社会气氛,刺激本地消费,政府乐见更多国际和内地知名歌手及组合主演的演唱会在香港举办。启德体育园在三月一日正式开幕后,已经成为香港顶尖的活动场地及多项大型体育和娱乐盛事的新据点 ,单是海外乐队Coldplay、本地歌手谢霆锋、台湾(乐队)五月天和新加坡(歌手)林俊杰等,在主场馆举行开幕以来几场演唱会,已吸引近60万名来自海内外的观众及香港市民观赏,有力带动休闲娱乐、旅游业和盛事经济的产业化协同发展,亦充分展现启德体育园所带来的机遇,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亚洲大型盛事和文化活动中心的重要地位 。
善用表演场地
有很多议员都提及善用表现场地。我自己亦都观看很多演艺表现项目,文化、艺术、流行文化都有。由二○一八年开始,其实我都已经是付费看了好多香港艺术节的项目。大家都可以在我脸书里面找到每年我以一个观众身分去评价这大概八至十个我看的项目。今年刚刚亦都看了有坂本龙一的一个日本舞剧;有《雷雨》这个大型的文学作品的舞台剧演出;有我们国家大剧院的闭幕音乐会演出;有很传统的展现的《卡门》这个歌舞剧。香港管弦乐团方面,我亦都是自从年少时代开始学音乐,是其季票持有人,所以有些时候媒体可能拍不到我坐在哪,因为(我)并不是在嘉宾席上。另外,香港舞蹈团的《风云》这个重演的舞剧,也是将香港的流行文化带到极致。我们有这么多这么好的节目,但是我们的土地珍贵,所以场地的确是有不足。
随着启德体育园的启用,提供了全新的设施举办活动和赛事。正如马逢国议员所说,场地不足的确带来了发展局限,这是需要突破。因此在上星期我公布表演场地的预订政策及机制改革,重塑康文署不同表演场地(包括红馆)的定位,不单聚焦和吸引优质的演艺活动,带动产业化发展及促进演唱会经济,亦会腾出更多场地档期供不同艺术团体使用。
在这里,我要借机会清楚讲明一点,部分传媒报道,我们将会用红馆作为粤剧的演出场地,似乎是有一点误解。实情是我们会在我们的场地伙伴政策里引入微调,也引入修改,因此我们会腾出更多合适的场地去做粤剧的演出。事实上,以我多年的观察,香港粤剧的表演场地除了有戏曲中心、高山剧场外,我们的葵青剧院,以至我们在各区,沙田、屯门等等的大会堂,其实都是十分适合粤剧的演出,亦都是深受粤剧戏班的欢迎。我们会在这一方面为我们更加多有实力的表演团体去找更加好的场地、合适的场地供他们演出。
政府亦会继续投放资源,兴建新的表演场地,以及提升现有的场地设施。康文署辖下经过提升的大埔文娱中心和西湾河文娱中心已于本月重新开放,新建的东九文化中心预料在今年内全面启用,为业界提供更丰富的表演场地选择。
至于西九文化区,现时除了博物馆外,亦有超过20个室内外场地可供举办不同类型活动。现正兴建的西九演艺中心,预计在二○二七年投入运作,将设有一个可以容纳1 450个座位大剧院及数个不同规模的剧场,成为另一个上演香港和国际优秀制作的顶级表演场地。
因应这个契机,政府在二○二四年十二月推出「重点演艺项目计划」,培育代表香港的世界级演艺作品及国际文化IP(知识产权),吸引内地外地观众来港欣赏,推动文旅结合。计划(申请)已于上月截止,结果预计于今年年底前公布。我们期待具代表性的本地大型表演艺术创作诞生及作长期演出。
政府亦持续探讨其他可以用作表演场地的可能性,例如我们现时以先导计划的形式,试行在课余时间开放部分的学校场地供艺团彩排之用。就容许戏院作现场表演,文创处(文创产业发展处)亦已联络有关部门和商会作进一步探讨。
「香港演艺博览」
除了为本地演出提供更多场地外,我们亦都致力让文化工作者走出去。其中一个例子是支持首届「香港演艺博览」,在二○二四年十月成功举行,吸引超过1 600位来自60多个国家的艺术领袖及从业员,以及逾三万名入场人次,成功构建一个国际性表演艺术的平台,促进境内外同业的交流及业务商谈合作。为进一步发挥「香港演艺博览」的平台作用并打造成香港的艺术文化产业旗舰活动,政府再次委讬香港艺术发展局(艺发局)于明年十月举办第二届「香港演艺博览」,为香港以至内地艺团开拓更庞大的交易市场和观众群。
增强文化输出及促进交流
在促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方面,文体旅局自二○一八至一九年起每年提供经常性拨款,资助香港艺团和艺术家在内地和海外城市举办文艺活动、支持驻内地及海外的经济贸易办事处增聘人员专责文化交流工作等,正如严刚议员所说,达至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发挥外引内联的「超级联系人」作用。尽管政府的财政状况现时受到一定的限制,这方面的经常性拨款仍然由二○二四至二五年年度开始,由以往每年5,000万增加至约7,000万。额外的资源,让更多有潜质的香港艺团和艺术家可与当地的文化艺术团体和单位合作,增加演出机会,从而提升香港在国际上的文化艺术地位。二○二四至二五年度获资助的香港艺团和艺术家参与的主要艺术节包括澳洲阿德莱德艺穗节、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日本豊冈演剧祭、马来西亚乔治市艺术节等。
康文署亦会统筹「香港周」。今年九月至十月于首尔举行的「香港周」,将呈献表演艺术、专题展览、电影放映及延伸活动,预计吸引45万名观众,进一步提升香港艺术家的国际能见度,说好香港和中国故事。
另外,自二○二三年开始,文体旅局已批核23个入围国家艺术基金的香港艺术项目到内地及海外演出、举行展览或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多个项目已在内地、澳门、东南亚、北美洲及欧洲顺利举行,进一步拓展观众,亦推动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促进国际艺术文化合作。
西九管理局的文化输出
西九管理局的文化输出亦是积极的。西九积极将表演艺术和展览项目带到香港以外地方,例如M+于二○二四年主办著名美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的首个全面回顾展「贝聿铭:人生如建筑」,该展览在香港获得空前好评,现正在上海展出,并将于今年十一月移师卡塔尔多哈的博物馆展出。本月中,西九管理局在上海举行「2025上海西九文化周」,向上海观众呈献七大文化艺术节目,包括M+和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策划的展览、广受好评的原创粤语音乐剧《大状王》、戏曲、音乐及舞蹈节目等,增强香港的文化输出。我们鼓励并支持香港的艺团和艺术家前往更多不同的地方进行文化交流,尤其是「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和中东地区,把握新机遇,进一步开拓观众群,助力国家加强国际传播力,讲好中国故事。
建设文艺创意产业链
至于马逢国议员提到的产业配合,文体旅局透过政策措施推动创意之风和跨领域合作,为文化艺术和创意产业建立有利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圈。其中,文创处的创意智优计划一直致力培育具产业化潜力的文创项目,帮助业界建立品牌及开拓商机。
艺术科技
不少议员都有提及艺术科技发展,我们认同发展艺术科技的重要性。近年来政府大力支持艺术科技发展,积极推动业界在不同艺术项目中应用科技。在二○二二至二三年度《财政预算案》,一方面预留了7,000万元提升康文署演艺场地的设备,包括安装沉浸式环回音响系统和光雕投影系统等各类设备。今年年底全面启用的东九文化中心是首个致力推动艺术与科技融合的表演场地,配备了先进舞台设备以支持跨媒体创作演出需求,将成为艺术科技重镇及培训摇篮。另一方面亦拨款3,000万元,推行艺术科技资助先导计划,鼓励九个主要表演艺团进一步探索在舞台创作及演绎上应用艺术科技,与时并进。
东九文化中心亦设有艺术科技学院培育艺术科技专才,并透过举办不同培训活动,向业界人士分享与艺术科技相关的知识,支持艺术科技的可持续发展。学院推出了艺术科技见习员计划,有系统地培训艺术科技专才以支援制作艺术科技节目。
壮大香港的文化艺术人才库
我们十分认同,人才是文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份。政府已把多种文化艺术人才纳入优秀人才入境计划的人才清单。同时,我们持续推展多项人才培训计划,以提升本地艺术人才的专业水平和香港在不同艺术领域的地位。
香港演艺学院
当中,香港演艺学院(演艺学院)在二○二五年公布的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于表演艺术类别排名全球前二十位。这是QS自二○一六 年设立表演艺术类别以来,演艺学院第六次跻身首二十名,充分肯定其作为全球表演艺术教育领导者的地位。
政府已在新界北新市镇预留用地,用作演艺学院的第二校舍,加强与内地及国际,尤其大湾区内其他艺术教育机构、主要表演场地和艺术团体的联系,为艺术文化发展带来协同效应,培育更多具国际视野的演艺人才。
艺术行政和博物馆人才
在艺术行政和博物馆人才方面,为培育年轻专才,康文署于二○一○至一一年度已经推出「艺术行政人员培训计划」,让年青人在康文署及其他受资助机构接受培训,透过在职培训吸收实际经验。自二○二三年起,我们透过西九文化区,为主修文化艺术相关科目的大专院校毕业生提供实习职位,我们亦资助艺发局推出「艺术人才见习配对计划」,成功配对200个名额到本地艺团实习。
在专业和特别技能的层面,政府资助康文署和西九文化区为文物修复人员提供专业培训,增加博物馆见习员(文物修复)计划及暑期实习生的计划名额。
政府会继续积极寻求资源以推动人才培训工作,为有志从事文化艺术及创意产业的年青人提供机会及事业阶梯,甚至得到更多及更高层次的专业认可及认证,壮大香港文化艺术人才库,支持文化艺术长远发展。
总结
主席,我再次感谢议员在辩论当中,提出很多宝贵、有用的意见。文体旅局会与持份者紧密沟通、积极推动跨部门合作,带动社会各界参与,适时检视资源运用和政策的优次及成效,与时并进,致力利用香港独特的优势,推进高质量的文化艺术和创意产业发展,使香港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主席,我谨此陈辞。